留下聲音的足跡

器之函,或高八寸、長八寸,廣半之。中藏機關樞紐,別有筩三十或四十不一。製器者,每筩敷以電器;使人歌,歌聲為電攝筩中。他語言,亦攝之。一筩一曲,曲如其筩之數。臨聽時,置筩函上;將機鼓動,眾聲齊出。一曲終,易一筩,數十筩周而復始。筩攝語言者,即傳語言,聽之無不肖。價或百餘金,或數十金。價高者聲亮,賊則聲窳。是器製自西洋,近日處處有之。僕尚未之見,聞諸沉君云。

參考文獻:
洪棄生(1993)。洪棄生全集-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註:洪棄生為清末日初文學家

聲音與時間是流動的紀錄,它不斷往前,不留一絲痕跡。一直到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發明留聲機(Phonograph / Gramophone / Talking machine)後,聲音的足跡才開始被留下來,並且可重複播放與大量複製,而此項特殊的聲音印刷術,更開啟了影響人類生活甚鉅的龐大音樂產業,也使聲音所醞含的歷史得以保存下來。

圖說:愛迪生與其早期設計的留聲機。
資料來源:Levin C. Handy (circa 1877). Thomas Edison.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5, from http://loc.gov/pictures/resource/cwpbh.04326/


說明:愛迪生於1927年解釋1877年第一次錄音的狀況。
資料來源:Thomas A. Edison (1927.8.12). Mary had a little lamb.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5, from https://archive.org/details/EDIS-SC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