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

「八音」一詞在漢族音樂史上很早就出現,同時「八音」本身就會隨著歷史與地域的不同,對應的內容也會有所差異。「八音」一詞在《書經》就可見蹤跡,之後在各個朝代的典籍也能看見對「八音」一詞不同的使用。因此有一說法,「八音」是源自周朝時的八種樂器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關於臺灣八音的源流,有些學者指出,或許是明末清初人民因為抗清等環境壓力關係,向外遷移並隨之遷居臺灣。八音以二弦、胖胡、直簫、嗩吶、二胡以及打擊樂器為主,多半在宗教儀式與慶典時演出。早期廟會慶典時,由於樂師人手不足,八音班與北管班的樂師都會互相支援幫忙交流,因此在音樂呈現上有其相近之處。

關於八音、北管,在清朝初期已經有廟會慶典的展演記錄,顯見此類曲風深受臺灣人民喜愛。而日蓄來臺尋找音樂人才,也特別挑選了熟習八音、北管的客家音樂人,可見對日本人而言,八音、北管是相當具代表性的臺灣音樂。

參考文獻:
鄭榮興(2008)。台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宜蘭縣:臺灣傳統數總處籌備處。


影片說明:苗栗陳家班八音北管團鄭榮興團長,八音的基本認識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影片說明:苗栗陳家班八音北管團演出〈大開門〉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說明:1914年〈大開門〉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