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南管」源自福建泉州,歷史可追溯自漢代、周代房中樂。南管文化圈人士雅好古典,如整弦時搭錦棚的布置,常裝飾以古老的字畫器物,「南管」又稱「千載清音」,與其樂曲的清雅氣息有關。

南管起先是提供人們休閒娛樂的節目,但基於臺灣傳統社會的民宿信仰,南管館閣也會參與一些儀式活動,或是戲曲演出。南管主要分上四管與下四管,上四管樂器分別有琵琶、拍、三弦、洞簫、二弦;下四管有響盞、四塊、雙音與叫鑼。現存漢族樂種所使用的樂器,歷史最悠久且屬最早期之原型者,唯見於南管文化圈,為唐代的原型或演奏方式。另外,南管琵琶是以橫抱的方式演奏,為其鮮明的意像。

日治時期的臺灣唱片中也有不少南管音樂,據研究,當時全臺灣的南管館閣約有42間,1913年曾自發性於鹿港龍山寺舉辦大型活動,此期間大大小小活動不曾間斷。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時期唱片公司所錄製的臺灣南管樂曲,多半已融合臺灣當地文化,並不是純種的南管音樂,不過仍聽得出其骨架是以南管為基調。

參考文獻:
呂錘寬(2011)。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呂錘寬(2011)。臺灣傳統樂器生態與發展。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影片說明:心心南管樂坊 王心心老師,如何欣賞南管音樂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說明:1926年 南管音樂〈輕輕行〉
出處:徐登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