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相較於南管、北管,「歌仔戲」是新興的戲曲類別。「歌仔戲」初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漢傳統戲曲,從「行歌互答」習俗,慢慢演變成戲曲表演的一種方式。歌仔戲唱詞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閩南語,歌仔戲的伴奏除了有常見的二胡、三弦、笛子與小鼓等樂器,從唱片中也能發現,如爵士鼓、電吉他或大提琴等西方樂器。

歌仔戲尚未盛行前,演員起初是利用戲與戲的空檔之間,為觀眾演出的一小段戲碼,因此會有「日唱北管、夜唱歌仔」與「日唱南管、夜唱歌仔」這樣的俗語來形容歌仔戲演員。另外演出時間急促短暫,所以多半挑選浪漫愛情故事來抓住觀眾的目光。自由戀愛的橋段對當時民風相對純樸的臺灣社會而言,是吸引人觀賞的一大要素。如日蓄最初發行的唱片〈三伯英臺〉,便是歌仔戲裡常見的男女愛情故事。

說明:〈三伯英臺〉 1914年 錄音
出處:林良哲收藏

歌仔戲在臺灣雖流行,但也有人反對其演出內容。一篇1923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便記載著,歌仔戲已經一路從宜蘭紅到臺南,但當地人認為自由戀愛的風氣不可長,因此大聲呼籲禁演歌仔戲。

參考文獻: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縣:傳藝中心。


<風化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