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堡區向外突出的設計,可以減少攻擊、
防禦的死角,讓攻擊者暴露在1個
以上的稜堡面,駐守在不同稜堡
的士兵可以交叉火力攻擊。

地下室荷蘭人將熱蘭遮城的地下室作為放置彈藥、糧食、商品的倉庫。這些彈藥與糧食在鄭荷之戰時,使荷軍得以在堡內堅守九個月之久。重要的商品儲存在倉庫,也可確保安全。

監獄荷蘭東印度公司用來留置犯人的地方。

大員長官公署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的辦事處,是他們治理臺灣的決策中心。

熱蘭遮城地區的水源,這裡因為位處沙洲,周邊缺乏淡水,這個井對熱蘭遮城中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

城牆以紅糖、糯米、蚵殼灰做成混凝土,加上磚石做成,相當堅固。

士兵人數不多,在鄭成功攻台之時,僅1、2千人,但由於城堡相當堅固、裝備充足,易守難攻,因此才能夠以這樣的人力與鄭成功的3萬大軍僵持數月。

教會17世紀來到臺灣的荷蘭人之中,除了東印度公司職員、士兵之外,還有基督教傳教士,他們居住在熱蘭遮城之中,從事講道與傳教的工作...

今日熱蘭遮

出處

你看得出來以前這張圖中,除了安平古堡之外,還有什麼嗎?你知道現在的安平古堡還有什麼東西嗎?

事實上,這張圖是將以前的城址跟現在的安平古堡園區疊合起來的結果。

一般對熱蘭遮城的認知,多以現今安平古堡的範圍為主,但事實上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城遠比今日安平古堡的園區來的廣闊,這張圖片利用疊圖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理解其中的古今更迭。

出處

現在的安平古堡園區中的建物,大多是日治時期以後改建的,這裡除了展示荷蘭時期的文物之外,也保留了不少清代、日治時期前人在此活動的足跡。

出處
出處

此「安平古堡」碑的碑址,原先為「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碑。日治時期時,當時在臺灣的日本人為了紀念三百年前在此發生的濱田彌兵衛事件,而在此設置紀念碑。戰後則改為今日所見的「安平古堡」碑。

出處

此圖呈現出安平古堡的主要部分,包含燈塔與樓房,燈塔旁邊的樓房現為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而此燈塔與樓房的代表日治時期官方對熱蘭遮城的整建。

原先在荷治、鄭氏治台時期的熱蘭遮城內,並無燈塔的設置。今日安平古堡內地標之一的燈塔為日治時期所建。終戰後,此燈塔隨著安平港的遷移而失能,其後以原先得塔身為基礎,在其上搭建新式瞭望台,一般民眾亦可登台遠望。

出處

此建築原為清治時期的稅務司署,日治時期為海關宿舍。戰後曾一度為安平區公所,其後改為永漢民俗文藝館,現為熱蘭遮城博物館,館內藏諸多有關熱蘭遮城的珍貴文件。

出處
出處

第一張圖乃是放置於安平古堡內的揆一像,但有趣的是,根據學者考證認為此像應為審訊並流放揆一的巴達維亞總督Joan Maetsuycker,並非揆一本人。當鄭成功攻台之時,揆一以熱蘭遮城為據點負隅頑抗,最後戰敗離台,被囚禁於印尼班達群島以西的艾一島,其後經親友的奔走下,以重金贖出揆一,最後終老阿姆斯特丹。

1662年,鄭成功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爭中取勝,開啟鄭氏治台時期。第二張圖的鄭成功像也是安平古堡內保存的塑像之一,與揆一並置。

出處

發掘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自17世紀以後,經過不同時代的破壞與改建,變成今天的安平古堡,現在的樣貌已經與當時有很大的差距。

過去想要瞭解熱蘭遮城的原本樣貌,除了參考17世紀時的荷蘭檔案、圖像之外,還有日治時期的調查報告。但即便如此,我們對於整個城堡的具體的結構、材料、空間配置、體積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

出處

臺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中央研究院學者於2003年、2005年時,在安平古堡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計畫,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得到史料所未載的資訊。

出處

這兩次的發掘工作成果相當豐富,不僅發現許多古城牆、稜堡的遺留結構之外,還發掘到許多當時荷蘭人使用的器物,像是來自歐洲、中國、東南亞、日本的各種陶瓷器,像啤酒罐、瓷盤、煙斗、陶甕,這些器物可以讓我們瞭解當時荷蘭人在臺灣的生活面貌,也可以印證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網絡。

學習頁 影片 遊戲 參考書目 年表

1. 從熱蘭遮城的空間布置看來,你認為熱蘭遮城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2. 鄭成功攻台戰役中,荷蘭人在熱蘭遮城堅持了9個月才投降,你能說明荷蘭人能堅守這麼久的原因嗎?

熱蘭遮城是現在臺南市的安平古堡,經過日治時期、戰後的改建,面貌已經跟17世紀大不相同。熱蘭遮城分成內、外城兩個部分,內城是四方形、目前有安平燈塔的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各種軍事設施、監獄的所在地。外城呈長方形,大員長官公署、長官、職員的宿舍都設置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