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芝龍的關係(VOC vs. Yquen)

出處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十七世紀初東亞海域勢力最大的海盜首領。鄭芝龍興師海上,對在中國本來就貿易不順的荷蘭人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中國福建官方曾於1627年與荷蘭人聯手圍剿鄭芝龍的海上勢力,均以失敗告終。此時鄭芝龍聲勢大漲,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沿岸居民爭相投靠,跟隨他的人多達數萬,其船隊更達千艘。1628年鄭芝龍受明朝招撫,當起明朝的游擊將軍,堂而皇之穿起了明軍的軍服,如左圖〈鄭芝龍著明軍服銅像〉所示。

臺灣早在1630年就成為荷蘭人的領地,鄭芝龍認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權,未曾反對或抗議過。鄭芝龍甚至得到從前當時荷蘭長官普特曼斯( Putmans)的支持,荷蘭人曾全力幫助鄭芝龍打敗海盜李魁奇,使鄭芝龍恢復以前在廈門的勢力。他們還互相訂約,建立並維持友誼。荷蘭人希望鄭成功可以緬懷往事,以訂約方式進行商談。

參考資料來源: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24-130。

出處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後,因著他的下屬海盜李魁奇叛變,荷蘭人當時全力幫助鄭芝龍打敗李魁奇,使鄭芝龍得以恢復其在廈門的勢力,於是雙方建立並維持了友誼。1630年,鄭芝龍便與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第四任長官漢斯‧普特曼斯(Hans Putmans)訂約,承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漳州灣及大員享有通商的權利,並且明訂鄭芝龍將來的繼承者也須遵守此約。

參考資料來源: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24-130。

鄭成功攻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談判(VOC vs. Koxinga)

 

出處

然而,當鄭成功在1661年4月30日率領二萬五千大軍突擊大員(今臺南)的荷蘭人時,荷蘭人此時則向鄭成功提起這三十年前和鄭芝龍所訂的約,試圖重申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合法通商權利,要求雙方能進一步訂約商談。但鄭成功表示他對其父鄭芝龍先前與荷蘭人的訂約內容並不知情,聲稱臺灣原屬於他父親鄭芝龍的領土,以前只是讓荷蘭人借用而已,而現在他要將治理臺灣的權利從荷蘭人手中收回。

左圖〈荷蘭使者與鄭成功談判圖〉即是描繪1661年5月3日,兩位荷蘭使者拜訪駐紮在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樓)前的鄭成功,詢問鄭成功為何突然來襲。這幅銅板畫原刊於1675年揆一( Frederic Coyett) 所著《被遺誤的臺灣》一書中。

 

面對鄭成功的突擊,荷蘭人在大員的軍力總數不超過二千,與鄭成功二萬五千人的兵力相比,懸殊甚大。鄭成功向荷蘭人表示若是要他用武力來取得臺灣的土地與城堡,可能死傷慘重;他保證只要荷蘭人投降,就必平安無事,且承諾用自己的戎克船送他們回到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於是很快地,五天後,普羅民遮城地方官貓難石叮(Jacobus Valentyn)表示願意投降,隔日他連同普羅民遮城中270多位荷蘭人全部成了鄭成功軍隊的俘虜。

這些投降的荷蘭人,一心巴望著鄭成功送他們平安離開臺灣,回到巴達維亞。可是不幸地,他們的希望落空了。鄭成功取得普羅民遮城後,卻久久攻不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安平古堡)。前後經過了長達九個月的艱苦「圍城戰」,戰爭才結束。在這九個月戰爭期間,絕大多數被鄭成功軍隊俘虜的普羅民遮城荷蘭人,幾乎全都罹難或被殺,只有極少數的人得以存活下來。其中,最知名的倖免者,即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梅氏日記》作者——菲力普.梅(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

 

出處

 

 

左圖是1675年揆一( Frederic Coyett) 《被遺誤的臺灣》一書中的插圖,描繪了臺江內海鄭荷雙方激烈的海戰場景。

學習頁 影片 遊戲 參考書目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