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鄭成功鄭成功(1624-1662)是鄭芝龍(1604-1661)的兒子,出生於日本九州離島的平戶,他幼名福松,七歲以前和母親在平戶生活...

青年鄭成功鄭成功七歲時,從日本回到中國福建的泉州接受儒家教育,追求科考功名。於是,鄭福松離開他的...

壯年鄭成功1644年清兵入關,明思宗逝,明朝滅亡。此後明宗室成員陸續成立抗清的南明政權。當時的南明政權...

鄭成功攻臺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臺灣此時是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統治...

鄭芝龍崛起鄭成功出動二萬五千人大軍,盡逐荷蘭人。鄭成功這壯勢如虹的鄭家軍,是從他的父親鄭芝龍接管過來的...

攻臺戰爭1661年4月底,鄭成功率領大軍進攻大員,揭開攻台戰爭的序幕...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芝龍的關係(VOC vs. Yquen)

出處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十七世紀初東亞海域勢力最大的海盜首領。鄭芝龍興師海上,對在中國本來就貿易不順的荷蘭人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中國福建官方曾於1627年與荷蘭人聯手圍剿鄭芝龍的海上勢力,均以失敗告終。此時鄭芝龍聲勢大漲,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沿岸居民爭相投靠,跟隨他的人多達數萬,其船隊更達千艘。1628年鄭芝龍受明朝招撫,當起明朝的游擊將軍,堂而皇之穿起了明軍的軍服,如左圖〈鄭芝龍著明軍服銅像〉所示。

臺灣早在1630年就成為荷蘭人的領地,鄭芝龍認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權,未曾反對或抗議過。鄭芝龍甚至得到從前當時荷蘭長官普特曼斯( Putmans)的支持,荷蘭人曾全力幫助鄭芝龍打敗海盜李魁奇,使鄭芝龍恢復以前在廈門的勢力。他們還互相訂約,建立並維持友誼。荷蘭人希望鄭成功可以緬懷往事,以訂約方式進行商談。

參考資料來源: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24-130。

出處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後,因著他的下屬海盜李魁奇叛變,荷蘭人當時全力幫助鄭芝龍打敗李魁奇,使鄭芝龍得以恢復其在廈門的勢力,於是雙方建立並維持了友誼。1630年,鄭芝龍便與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第四任長官漢斯‧普特曼斯(Hans Putmans)訂約,承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漳州灣及大員享有通商的權利,並且明訂鄭芝龍將來的繼承者也須遵守此約。

參考資料來源: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24-130。

鄭成功攻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談判(VOC vs. Koxinga)

 

出處

然而,當鄭成功在1661年4月30日率領二萬五千大軍突擊大員(今臺南)的荷蘭人時,荷蘭人此時則向鄭成功提起這三十年前和鄭芝龍所訂的約,試圖重申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合法通商權利,要求雙方能進一步訂約商談。但鄭成功表示他對其父鄭芝龍先前與荷蘭人的訂約內容並不知情,聲稱臺灣原屬於他父親鄭芝龍的領土,以前只是讓荷蘭人借用而已,而現在他要將治理臺灣的權利從荷蘭人手中收回。

左圖〈荷蘭使者與鄭成功談判圖〉即是描繪1661年5月3日,兩位荷蘭使者拜訪駐紮在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樓)前的鄭成功,詢問鄭成功為何突然來襲。這幅銅板畫原刊於1675年揆一( Frederic Coyett) 所著《被遺誤的臺灣》一書中。

 

面對鄭成功的突擊,荷蘭人在大員的軍力總數不超過二千,與鄭成功二萬五千人的兵力相比,懸殊甚大。鄭成功向荷蘭人表示若是要他用武力來取得臺灣的土地與城堡,可能死傷慘重;他保證只要荷蘭人投降,就必平安無事,且承諾用自己的戎克船送他們回到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於是很快地,五天後,普羅民遮城地方官貓難石叮(Jacobus Valentyn)表示願意投降,隔日他連同普羅民遮城中270多位荷蘭人全部成了鄭成功軍隊的俘虜。

這些投降的荷蘭人,一心巴望著鄭成功送他們平安離開臺灣,回到巴達維亞。可是不幸地,他們的希望落空了。鄭成功取得普羅民遮城後,卻久久攻不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安平古堡)。前後經過了長達九個月的艱苦「圍城戰」,戰爭才結束。在這九個月戰爭期間,絕大多數被鄭成功軍隊俘虜的普羅民遮城荷蘭人,幾乎全都罹難或被殺,只有極少數的人得以存活下來。其中,最知名的倖免者,即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梅氏日記》作者——菲力普.梅(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

 

出處

 

 

左圖是1675年揆一( Frederic Coyett) 《被遺誤的臺灣》一書中的插圖,描繪了臺江內海鄭荷雙方激烈的海戰場景。

 

西方人如何評價鄭成功?

西方文獻中的鄭成功是一位很有勢力的海盜、殘暴野蠻的異教徒,迫害上帝的子民,恍若西方人眼中的異教魔王。但這些西方的紀錄並沒有解釋,鄭成功與荷蘭方面的戰爭,既然是以簽訂和平條約結束,這也說明鄭成功並非完全不講理的暴君,否則,如何能夠與作為文明人的荷蘭人溝通?而荷蘭人戰敗之後,條約中雙方仍議定換俘虜人質,所有荷蘭人能安全地撤離臺灣,並且帶走各自的私人財產,以及必要的航海用品、食物、兵器等。這些戰敗者所受到的禮遇,卻又不是強調的重點。

參考資料來源:江仁傑,《解構鄭成功 : 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6),頁25-26。

出處
出處

 

作為對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的象徵,鄭成功超越了岳飛、文天祥、史可法?

1903年,政治家柳亞子在《江蘇》雜誌中,寫了一篇〈鄭成功傳〉。其中述及中國歷史中的民族英雄多為一家一姓的皇室而效忠,而真正為民族全體的英雄,「非我絕代佳人鄭成功而誰屬哉」;他面對北方滿族的入侵,西洋殖民者的軍艦,懷著忍無可忍的國仇家恨,能與滿族、西方人抗衡。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面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割地賠款與瓜分危機,中國民族主義高漲,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地位向上躍升。因著鄭成功曾驅逐荷蘭人,民族英雄的地位更超越了其他「民族英雄」。

出處

鄭成功對抗外國人的事蹟,與當時中國對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的思潮相仿,因此常被引為表率。而亞盧的〈鄭成功傳〉之後收入《黃帝魂》一書時,鄭成功在書中已被譽為「吾民族第一偉人」。

出處

上圖為中國境內廈門市鼓浪嶼的鄭成功石像與鄭成功紀念館。時至今日,中國境內仍紀念鄭成功的事蹟。廈門此地即曾是鄭成功的軍事基地之一。

 

日本如何述說鄭成功是混血兒的故事?

不論是在1874年(明治七年)染崎延房所編的《台湾外記:一名・国性爺》,或是在1875年(明治八年)東條保所編的《台灣事略》,當日本人提及鄭成功時,總是強調他的「日本母親」及其「日本精神」。尤其值「明治維新」(1860至1880年代)富國強兵、對外擴張之際,更強調日本人母親之子鄭成功身上「偉大的日本魂」,能以在外國煥發出大和魂的精粹。

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足立栗園在《臺灣志》亦明白指出:「成功的父親是明國人,母親是我邦人,但父親貪欲無謀,不似其子之清廉忠節,因此鄭成功的精神必須從母親的性格中才能找到。」主張鄭成功的氣節與精神,完全承襲自鄭成功的日本人母親。

出處

上圖為染崎延房所編《台湾外記:一名・国性爺》的內頁插圖。圖中被截成兩半的是鄭成功。雙手拿著小日本刀。頗具日式風格。

參見自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6),頁58-62。
足立栗園,《臺灣志》(東京:哲學書院,1894),頁54。

 

「國性爺」成為庶民文化中的日本英雄始於何時?

1715年,日本人近松門左衛門所作的人形淨琉璃歷史劇《國性爺合戰》在大坂(今大阪)松竹座首演,造成轟動,連續十七個月演出盛況;演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故事,主角「和藤內」即鄭成功。不過,《國性爺合戰》故事情節已與真實歷史的發展不同,故特意將國「姓」爺改為國「性」爺。劇中鄭成功被形塑成「偉大日本魂」——持兵器的日本武士,是日本人,不是明國人/中國人;也輾轉呈現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的活動區域,強調日本人稱雄海外的異國情調。

近松門左衛門的《國性爺合戰》是鄭成功風靡日本的最早紀錄。時至今日,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每年舉行「鄭成功祭」活動紀念鄭成功。

出處

上圖為日本的「浮世繪」畫作。描繪劇中的出現的人物及穿著打扮。

參考書目:江仁傑,〈「國性爺」——庶民文化中的日本英雄〉,收入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6),頁44-51。

參考網站:鄭成功紀念館 位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http://www.hirado-net.com/teiseikou/tc/index.php

 

看看鄭成功故事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何變化?

相對於從前中學歷史教科書戒嚴時代所強調鄭成功不向滿清政權低頭的「民族精神」與「浩然氣節」,甚至將鄭成功與明清鼎革之際死守楊州、壯烈犧牲的抗清名將史可法(1602-1645)相提,今日我們則更注重臺灣的開發與漢人政權的建立。

出處

出處

以上這兩張圖是出自1965年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所編輯的《初中歷史》第三冊中。吾人一眼可以看見鄭成功與史可法的畫像並列在教科書中;此似乎意味著兩人在歷史評價中的共通點——即是兩人皆忠心耿耿效忠明朝,堅決不向滿清建立的外族政權低頭。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將兩人並置於中學教科書中的現象,直到1999年第十五版國立編譯館《高中歷史》第二冊論到「南明抗清」與「鄭成功的恢復事業」時,亦持續將史可法與鄭成功兩人的圖像相提並置——只不過,是以另外的鄭成功與史可法圖像來呈現,如下圖所示。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上面這一張插圖是出自三民書局2012年由薛化元所主編《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中。今日中學歷史教科書已經強調鄭成功的多元面貌,試圖指引大家從不同的文化與立場出發,去進一步理解鄭成功其人與其事,同時亦鼓勵學生多方探索鄭成功與臺灣在地文化間的緊密連結。

如此,當我們今天重新思考鄭成功相關的歷史傳說,甚至駐足緬懷名勝古跡時,我們所認識的鄭成功形象,除了以「南明的抗清」的歷史脈絡理解鄭成功外,我們更能從國際競逐的視野出發,認識鄭成功來臺的背景與取得臺灣的經過、認識鄭氏政權在臺的政治文教發展、從鄭氏政權建立的背景理解其在臺拓墾、對外貿易的情形,同時也脫離以往強調鄭成功使明朝正朔得以在海外延續的歷史解釋,逐漸從南明抗清以及驅逐荷蘭人的民族英雄形象,慢慢轉換成多元豐富的歷史文化面貌。

  1. 一、西方人如何評價鄭成功?
  2. 二、臺灣、中國、日本、荷蘭的繪畫如何形塑鄭成功?
  3. 三、鄭成功進攻臺灣的地點在哪裡?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地方進攻臺灣?如基隆、淡水?
  4. 四、荷蘭人投降鄭成功時,是站著或是跪著?圖像告訴我們什麼?
  5. 五、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如何看待鄭成功?明治維新的日本人如何看待鄭成功?
  6. 六、對日抗戰中國人如何看待鄭成功?
學習頁 影片 遊戲 參考書目 年表

1. 從現代往回看歷史,鄭成功來台僅一年即身亡,卻為台灣從此造成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鄭成功沒有來台灣的話,你猜想今天的台灣會是怎麼樣呢?
2. 從鄭成功的背景與生平看來,你認為他要「反清復明」的原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