舢舨船因為大船吃水深,所以不容易靠近岸邊。這是常用來停靠在岸邊載客,以及從大船上運載貨物到岸邊的小舢舨船。

黑水溝即為台灣海峽。後來的清治時期,有諺語稱要偷渡來臺者是「六死三留一回頭」...

荷蘭帆船一般約重300~600噸,船身高大、吃水較深,有多層帆布製成的帆。

中式帆船舊稱戎克船(Junk),是閩南語的船(chûn)的音譯。雖然也有遠洋商船,
但也有適合在沿海淺岸航行的輕便舢舨船。

貿易商品

出處

海上生活

狀況1:天氣、季風

在蒸氣動力發明以前,無論東、西洋的船隻,在海上的航行都相當仰賴天氣的條件,像颱風、季風,都是影響船隻行駛速度、安全的重要因素。

特別是17世紀漢人與荷蘭人活動的東亞海域一直是亞洲當中受季風影響最明顯的區域,又稱為季風亞洲,他們在其中航行,必須相當注意不同季節的風向,配合風向航行。

狀況2:海盜

出處

在17世紀東亞海域行走的各種船隻,經常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海盜,或者是其他敵對勢力。像是在16、17世紀時,曾經在中國沿海風行一時的倭寇、漢人海盜,還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中國商人在亞洲的競爭關係。

倭寇是13至16世紀間在中國沿海活動的日本海盜,到後期漸漸有中國人、朝鮮人加入,但在16世紀中期因明朝政府的掃蕩和海禁政策而逐漸平息。


出處

在倭寇之後而起的,是17世紀東南沿海的幾個海盜勢力,特別是鄭芝龍,他同時兼具商人與海盜的身份,並且控制了中國東南一帶到東南亞的海域,甚至說他是這海域的貿易霸主亦不為過,鄭芝龍的崛起代表了此時期華人海商在東亞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當中的重要性。



出處

狀況3:適應海上作戰的裝備

世代都在海上謀生的鄭成功家族,對於如何在海上生活,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其中也包括作戰,有歷史學家認為鄭成功根據海上的生活經驗而發展出能夠適應在海邊作戰的赤腳軍,他們可以在海邊的灘地順利行走而不至於陷入泥淖。


 

荷蘭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到亞洲時,所從事的是亞洲-荷蘭間的貿易,將東南亞的香料和其他商品運回荷蘭販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開始發展亞洲內不同區域之間的短程貿易,這樣可以分散風險,減少經營成本。因此他們將觸角從東南亞延伸到更北方的中國、日本、臺灣等地,透過貿易,跟日本換取白銀,再以白銀購得中國陶瓷器、絲織品、生絲,並與台灣原住民交易鹿皮、在臺灣發展糖業。荷蘭人並將所獲得的陶瓷器、生絲、鹿皮、砂糖運往日本或巴達維亞。

出處

荷蘭船

 

當時可稱唐船,載送各式貨品,如陶瓷器、生絲、絲織品等貨品、在東亞海域透過交易賺取白銀。

16世紀中期,由於倭寇的問題逐漸平息,明朝政府便開放福建的漳州月港對外通商,在這個政策背景下,有很多居住在東南沿 海的居民,紛紛出海往東南亞、日本、臺灣等地貿易、捕魚。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山多田少,土地生產力有限,海外貿易、漁業就成為此處居民的經濟命脈。他們駕 駛著唐船,穿梭在東亞各處,載送各式貨品,如陶瓷器、生絲、絲織品等貨品、在東亞海域透過交易賺取可觀的金錢,並且組織成數勢力可觀的海商集團,像是 李旦與繼之而起的鄭芝龍父子。

特別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他們設置了「五商十行」這樣的商業組織,作為商業、政治事業的後盾。所謂的「五商十行」指的是山路五商、海路五商,分別在杭州、廈門收購、販賣商品並賺取白銀,充作經營資金。

出處

中式帆船

 

主要產於東南亞的印度、爪哇、馬來西亞等地,是16、17世紀歐洲市場的熱門商品。

如胡椒、肉荳蔻、丁香、肉桂等,主要來自巴達維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16、17世紀時,在歐洲是很重要的商品,價格高昂,且因為能為食物添加各種風味受到歐洲人的喜愛。這些香料除了從東南亞銷往歐洲之外,也有部分會被漢人運至中國,作為調味或藥物使用,像胡椒、肉桂都是中藥中常見的藥物。

出處

荳蔻的故事

這些香料到底在當時的歐洲有多昂貴呢?以胡椒為例,在現今社會,胡椒是再平常不過的調味料,不僅垂手可得,價格也很便宜。然而,時光若倒退數百年,對於缺乏新鮮食材的歐洲人來說,可以說是但對當時的歐洲人而言,由於胡椒可用於調味、醃製食物,可以說是調味聖品。但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進口到歐洲的胡椒數量相當有限,不易取得,因此胡椒不只是當時歐洲人生活中的重要商品,也曾經與黃金等價,換句話說「多少的胡椒,就等於多少的黃金」。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出處

 

銀在荷蘭與中國、日本交易的過程中扮演貨幣的角色,而且也可以用來向唐人商人交換價格低廉的黃金。在17世紀的亞洲中,大部分的地區只能用10兩以上的白銀換取1兩黃金,但在中國卻可以以大約一半的價格換取1兩黃金。

在16世紀以前,雖然日本境內有很多銀礦,但銀的產量並不多,原先也需從其他地區進口銀。從16世紀起,日本引進新的冶銀技術,才大幅提高銀的產量,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銀出口國之一。

出處

石見銀山


石見銀山

 

主要產於中國,荷蘭人將生絲運到日本來交換白銀。

生絲貿易亦為當時貿易當中重要的一環,主要產於中國的浙江、福建,還有東南亞的廣南、東京。

出處

生絲貿易

 

陶瓷器可謂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主要產於景德鎮。除了中國的瓷器之外,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會從東南亞的暹羅等地進口價格較低廉的陶器來裝載貨物。

出處

明末清初陶瓷的外銷

從青花瓷到丹麥藍

 

鹿皮

臺灣梅花鹿的皮,是17世紀臺灣的重要商品,主要銷往荷蘭與日本。

鹿皮是臺灣重要的出口品,主要銷往日本,鹿皮也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貿易的籌碼,鹿皮在日本主要用在甲冑、武器的製作上。

出處

梅花鹿與原住民

 

蔗糖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漢人在臺灣合作生產,主要銷往日本與波斯。

產於中國、臺灣、巴達維亞等地,主要銷往日本與波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熱蘭遮城地區亦鼓勵漢人生產蔗糖,與鄭芝龍集團從東南亞收購的糖在日本市場競爭。

出處
出處

普羅民遮:荷治時期的漢人農田

學習頁 影片 遊戲 參考書目 年表

1.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十七世紀中國的沿海漢人,想要從事海上貿易,你會如何裝點你的船隻,以及組織你的船隊?另外,你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2. 換個角色,如果你是同時期來到東亞經商的荷蘭人,你會遇到那些風險與困難,又要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