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民遮城1652年郭懷一事件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建造的小型城堡,用以監視漢人...

赤崁市街赤崁為原住民語,荷蘭人習慣稱這裡為普羅民遮(Provientia)。這個市街位於台江內海東側,位置相當於今日臺南市中西區的民權街...

碼頭普羅民遮地區與外界聯絡的重要通道,從這裡可以航往熱蘭遮城與外海。不過因為荷蘭帆船不適合航行於台江內海,所以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之間的接駁,必須依靠其他種類的小型船隻協助。

中式舢舨船隨著普羅民遮地區在1640年代的急遽發展,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在1643年時開設定期航線,用舢舨載客...

市政府大約在郭懷一事件後成立,設有地方官,位階次於大員長官,負責管理普羅民遮市鎮的各項事務。在1661年時與鄭成功交戰的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就是當時普羅民遮市政府的地方官。

馬廄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養殖馬匹、置放雜物的地方,由於建物本身相當堅固,因此在郭懷一事件時,有些公司職員就在此躲避,最後得以幸運逃生。

漢人開墾區漢人發展農業的地方。1625年左右,荷蘭人開始計畫將原本居住在北線尾的漢人遷移到這裡,但由於漢人意願不高,所以人口不多,人口要到1640年代才有顯著的增長。

出處

普羅民遮城歷史變遷

荷治時期的普羅民遮城是荷蘭為防禦漢人所興建的堡壘,其規模較熱蘭遮城小,亦無熱蘭遮城般堅固。由此圖可知,普羅民遮城無疑是座西式的城堡,而中式帆船甚至能進入淤積尚淺的臺江內海,直駛至普羅民遮城下。

出處

進入鄭氏治臺時期、清治時期,普羅民遮城在外觀上有所轉變,雖然城跡尚在,但其上原先的西洋城樓已不復見,而是中式的城樓堆疊其上,名稱亦改為「赤崁樓」。



出處

戰後的赤崁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昔日的西洋城樓早已不復見,而原來城前的一片海,也早已被現代化的道路所取代。

漢人聚落

出處

早在16世紀左右,中國東南沿海就有不少唐人來到臺灣捕魚、貿易,他們因為原居地山多田少,難以求生,而紛紛到海外討生活。

所謂的唐人,是當時中國以外的人們對漢人的稱呼,在《明史˙真臘傳》中就有記載:「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二/外國五/真臘,臺北:鼎文書局,1980,頁8394。)「唐人」的說法,來自於唐朝時中國人與外國人接觸後的印象,自此以後,很多中國以外的人民習慣稱來自中國的人為「唐人」。今日在國外華僑聚居之處,可以看到「唐人街」,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觀念。至於所謂的「漢人」,則是清代臺灣以後慣用的說法。

當時這些唐人有些前往東南亞,有些則來到澎湖、臺灣,但因為臺灣有風土病、原住民攻擊等問題,他們在臺灣的活動通常是季節性的,很少長期定居。

1602年福建曾經有位文人陳第,曾經隨著沈有容追剿倭寇而來到臺灣,他將所見所聞寫成〈東番記〉(收於〔明〕沈有容輯,《閩海贈言》(永和:文海,1978)。),這篇文章是少數現存有關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以前,臺灣西南沿海一帶風土民情、唐人與原住民互動的紀錄。

往臺灣的唐人要到162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來了之後,唐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由公司安排、規劃居處之後,開始漸漸定居在北線尾、熱蘭遮城旁的大員市鎮,還有普羅民遮地區。

然而,普羅民遮地區的開發並不順利。由於疾病流行、與原住民關係緊張的因素,普羅民遮地區一開始在1620年代時人 數並不多,只有數十戶,且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直到1640年代,長達近20年。到1640年代時,由於中國發生內亂(明朝滅亡),大批逃難的唐人湧入臺灣,此地區的人口跟開發規模才有顯著的成長。像1652年時郭懷一事件發生時,這個地區的人口就已經成長到20000人之多。

1. 在荷蘭人來台灣之前,台灣有很多漢人嗎?漢人為什麼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渡海來台灣?

2. 赤崁地區的漢人都做些什麼?他們跟荷蘭人有些什麼關係?

3. 荷蘭人在統治台灣初期,便已蓋了熱蘭遮城,為何數十年之後還要再興建普羅民遮城呢?

學習頁 影片 遊戲 參考書目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