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中式帆船除了從事漁業、商業使用之外,在明清時期也常常被改裝為軍船使用,用以追緝海盜,或者商人、海盜拿來自衛使用。17世紀稱霸東亞海域的鄭氏集團,即組織了武裝的船隊來與當時海上的各種勢力抗衡,來鞏固他們的海上事業。
起居空間
供船員休息、煮飯、進食的空間。
起居空間雖然狹小,但在漫長的航程中,對於船員的體力恢復非常重要,可以試想在航海過程中,疲勞的水手在此用餐,與其他船員閒聊,或者小作休息的樣子。此外,由於當時航海風險難測,驚險萬分,船上也常常會配置神龕,供奉海神,如媽祖,在出航和危難時都會祭拜、祈福。比如說在明代著名的航海用書《順風相送》(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2012),頁23-24。)之中,一開始就收錄了當時常用的出航祈禱文〈地羅經下針神文〉,供航員在出航時向神明禱告、祈福。
水密隔艙
中式帆船特有的船艙結構,模仿竹節設計的,可以避免船底破損時大量進水,船艙的進水會被限制在局部,進而防止船隻沈沒。
中式帆船上的貨物,主要是裝載在水密隔艙。水密隔艙除了具有抗沉效果外,也有很好的收納功能,不同種類的貨物可藉此結構事先分艙放置,卸貨時就不用再分類。
漁業
漁業是17世紀臺灣漢人重要的水上活動之一,他們在臺灣沿海捕捉高經濟價值的烏魚、土魠魚。大約此時,臺灣也開始引進虱目魚,例如明鄭時期的臺灣即有養殖虱目魚的紀錄。
臺灣由於有洋流流經外圍海域,為魚群帶來大量食物,是東亞海域中的重要漁場,冬季隨著中國沿岸流南下的烏魚、土魠魚更是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初期,當明朝海禁逐漸懈怠,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民開始探索外面的漁場,發現到在澎湖、臺灣捕捉烏魚有利可圖,便開始頻繁至臺灣西南沿海捕捉烏魚、取烏魚子,再帶回中國價販售。當荷蘭人來臺後,也很快察覺各種魚獲的經濟利益,因此大量招募漢人漁民到臺灣捕魚,並從中抽稅以增加歲入。
你看過真正的中式帆船嗎?
這是一艘中式帆船的側面圖,即便唐船在現今的海運中已經很少見,但我們還是能透過各種管 道,如歷史劇、紀錄片等,大概有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這是華人的帆船,不是西方的。但除此之外,我們對中式帆船的進一步認知,可能就沒有那麼深入了,事實上中式帆船潛藏者許多的奧妙與有趣之處。
在當時中式帆船被人們稱為泛稱為「唐船」或「篷船」,而圖中的這種船則稱為「臺灣船」,是17世紀時航行於中國、臺灣、日本一帶的常見船隻,可同時供商、漁、軍事使用。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沿海,依南北海岸地形不同,而發展出許多樣式的船隻系統,像是福建的福船、廣東的廣船、南京的沙船,前兩種是尖底、適合深水水域航行的船隻;沙船則平底、適合沙岸、淺水水域。這個時期往來臺灣的船隻大多屬於福船系統,具有尖底、兩頭高翹、船底有粗大的龍骨等共同特徵,比如像「臺灣船」就是福船的一種。